发布日期:2024-09-09 来源: 网络 阅读量()
西藏牦牛博物馆、市文化体育场和体育馆,共同组成了西藏目前规模最大、功能最集中的群众文体中心。 日前,北京青年报记者在西藏了解到,北京援建的这一组建筑促进了市的文化和体育发展,得到了当地市民的肯定。 市柳梧新区建有我国唯一一座以牦牛和牦牛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西藏牦牛博物馆,这里是西藏群众和游客了解藏族群众生活习惯和文化的窗口,也是北京市项目。 “2011年开始建设,到2014年5月18日博物馆日当天正式开馆接待游客。”8月29日,西藏牦牛博物馆社会教育部主任扎西平措告诉北青报记者,博物馆以牦牛为载体,展示与之相依的藏族历史文化,介绍牦牛的起源、驯化,牦牛与藏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西藏文化以及艺术作品里的牦牛文化。“我认为,这是一座以牦牛憨厚、忠诚、悲悯、坚韧、勇悍、尽命的品格为理念,讲述藏族当地历史与人文发展的人类学博物馆。” 扎西平措介绍,馆内存放有金丝野牦牛的标本,这一牦牛品种来自于羌塘无人区,数量比熊猫还稀少。馆内还收藏有来自远古时代的野牦牛化石等文物,极为珍贵。 “无论是游客还是本地人,在馆内参观了解藏族群众和牦牛生产生活的历史,让大家将以前的生活与今天做对比,能看到经济发展为西藏带来的改变。”扎西平措认为,北京援建的西藏牦牛博物馆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延续和发展都有着极为积极的作用。 “2015年5月,西藏牦牛博物馆被授予4A级旅游景区,2015年5月17日由西藏自治区旅游局授牌。”扎西平措说,他对牦牛文化情有独钟,在大学生时就成为馆内的志愿者,向游客讲解西藏和牦牛的历史,几年前在馆内开始正式工作。 打卡西藏牦牛博物馆的游客都会注意到与博物馆毗邻的市文化体育场。该体育场2014年竣工后投入使用,可容纳观众两万人,加上体育馆和牦牛博物馆三部分,共同组成了市群众文化体育中心。其是西藏目前规模最大、功能最集中的群众文体中心,也是迄今全国项目中单体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占地387亩,建筑面积达6.9万平方米。8月29日,北青报记者在市体育场内见到了多名正在训练的足球运动员。 市群众文化体育中心主任、市体育局副局长刘明在西藏工作了20年,他见证了北京对口对带来的发展和变化。 刘明告诉北青报记者,市此前并没有像西藏牦牛博物馆、市体育场这样的大型场馆。“这个项目建成以后,对市的体育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硬件设施和配套都是西藏当地最好的。”刘明说,室外篮球场、健走步道等大量的免费项目,为市民提供了优质健身场所,吸引了周边人群前来运动,“场馆每年都要举行一二十场大型活动,对周边的经济(餐饮住宿)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pg模拟器官网还解决了附近住户的就业问题,他们有的在这里做保安、保洁等。” 获得“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的群众文化体育中心被当地称为“小鸟巢”,上世纪90年代末援建的宗角禄康公园,现已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和游客的游览地…… 随着京拉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入开展,北京不断加大文化援建力度,持续推进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9月2日,北青报记者在市尼木县采访中了解到,该县正在建设一处基层群众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教育实践基地,由北京援建。 尼木县住建局副局长邱永川介绍,尼木县基层群众文化交流交往交融教育实践基地包括民族团结进步广场、民俗文化广场、儿童游乐广场、休闲广场、健康步道等,6月底完成招标开工建设,现已完成总工程量的20%。 “项目建成以后,可以成为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也可作为锅庄舞的广场,在这里展示尼木的三绝七技(三绝:藏香、藏纸、雕刻;七技:尼赤体书法、藏鼓、藏靴、白面具藏戏、尼木经幡、手捏尼佛像、彭刚陶罐)。” 邱永川说,这一项目对于推动尼木县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文化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同时充分展示了京藏两地交融的历程,将辐射县城1万余居民,“县域内生活的各民族群众,都能在这里交流交往。” 据北京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30年来,北京市持续加大对宣传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无私援助,先后援建了民族文化艺术宫、市歌舞团综合大楼、广电中心、群众文体中心等重要文化项目,为的文化事业筑牢了基础。 “十四五”以来,北京市在文化产业发展、文艺精品创作等方面给予大量资金、人才、平台援助,累计投入资金2600余万元,推动京拉两地文化艺术交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