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8-22 来源: 网络 阅读量()
硕大的罗马柱、红墙壁瓦、木质扶手、独有内廊结构在柳州,一些地方还保留着始建于上个世纪50年代、敦实稳重、方正简约的苏式建筑。 新中国建立初期,这种前苏联风格的建筑形态被大量移植到了国内,被人们视为“的建筑样板”。柳州作为西南地区的老工业基地,这类建筑也曾遍地开花。如今,它们大多已被城市改造的洪流席卷而去,只有少量遗存下来的苏式老建筑,依旧守护着人们心中有关那段逝去岁月的记忆,而其中相当一部分,已被柳州市政府公布为历史建筑予以保护。 计划经济时期,pg模拟器APP位于柳南区太阳村镇新圩火车站旁的新圩贮木场,曾是柳州境内最重要的木材集散地之一。该企业顶峰期有职工300多名,从1952年到1985年,通过火车运输木材近150万立方米。作为“柳江放排”历史记忆的实物载体,那里的两幢砖木结构苏式建筑,被列入柳州市第二批历史建筑名录予以保护。 贮木场的一位老职工,向记者描述了当年“千张木排下柳江”的壮观场面因为上游山区交通不便,来自黔东南和桂北地区的大量木材便被扎成浮排,顺着柳江河水道漂流而下。在新圩贮木场的柳江河边上,木排靠岸后被拆成零散原木,再经打捞晾晒,最终装上火车,运往全国各地。 不同时期的历史建筑,反映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建筑文化。老人希望,贮木场内那两幢已有60多“岁”的苏式建筑,有朝一日能被用来开办“柳江放排”博物馆:“建筑不会说话,但它只要矗立着,那些历史片段就会变得生动起来。” 在柳州市一些老国企的生活区里,坡屋面、红砖红瓦的苏式建筑,曾随处可见,但它们作为民居住宅,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人的居住习惯。伴随着城市改造的快速推进,多少显得有些不合时宜的前苏联风格住宅楼,大多逃脱不了被拆除的命运。 “那种老掉牙的红砖楼,走廊昏暗,室内采光也不好,几家共用一个卫生间,有时上个厕所也要排队。”从小就生活在柳钢生活区里的周先生,对老旧苏式建筑的使用价值评价不高。他认为,包括柳州在内,中国南方的多数城市都不适合建造苏式建筑,那是与寒带气候相适应的建筑风格,在炎热潮湿的岭南地区明显“水土不服”。 “我们经过这些由苏联人设计的纺织工人住宅区的时候仍能体味出苏式建筑的用料实惠、宽大沉稳和向往的浪漫热情。”作家在其短篇小说《安德烈的晚上》中,这样描写上世纪90年代国人眼中,那些面目相近,看上去“老旧而又略显笨拙”的苏式建筑。那么,pg模拟器APP对于已没有多少使用价值的苏式建筑,是否该像对待文物那样保护起来呢? 本土文史学者刘汉忠认为,苏式建筑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征,且建国至今,也只有苏式建筑可以视为某一特定时期的建筑风格范本。因此,还是很有必要保留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苏式建筑。另外,通过对老旧建筑进行必要改造,也能赋予它们新的功能,让这些打满了时代烙印的苏式建筑,焕发新的生机。 平陆运河进行时|广西最大水上服务区——平陆运河钦州水上服务区进入主体结构施工